【粤语话科普】《空中科普》第五百四十七期,中草药——白茅根
相信科学,拒绝谣言!又到了我们的“每周主题”——中草药文化知多滴。
说到中国中医药文化,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但是许多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次开设的中医药科普新专题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把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科学素养,让中医药融入生活!
《空中科普》第五百四十七期
科普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
感受中医药魅力吧!
在中药家族中,有一部分草药贫贱如草,随处生长,常年可用,但却效用显著,可谓是价廉物美。野生于“山谷田野”的白茅根便是其中的一员。
白茅根的入药
01基本信息
【来源】: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张锡纯指出,白茅根一旦入夏就不甜了,药效也会降低,但也比干品要好,所以采收最好在春前秋后。
【异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名为“茹根”“兰根”;在《名医别录》中名为“地筋”“地菅”;在《日华子本草》中名为“白花茅根”等。【性味】味甘,性寒。【归经】归肺、胃、膀胱经。【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适用人群】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用法用量】白茅根的常规用量在10-30克,大剂量可以用到60克。药食同源,是比较安全的。鲜品最好,没有鲜品的话,干品也可以。
02白茅根的故事
关于白茅根,在洛阳地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行医至洛阳,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清晨,有人叩响了张仲景家的门。开门后,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少年怯生生地说:“大夫,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这少年名叫李生,张仲景让他进来坐下,看过气色和舌象后,又认真地切脉,最后肯定地说:“孩子,你根本没有病。”“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我爹娘都已经去世了,我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他们,还欠了财主很多债……”李生说着说着放声大哭。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张仲景顿生怜悯之心,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下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瘟疫开始大流行。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其他医者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变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李生因此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那些吃不饱饭的穷苦百姓。李生记挂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一冬无雪,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百病杂生,因此他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利小便、止诸血等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03白茅根食疗
双根饮
材料:新鲜白茅根100克,新鲜芦根100克,冰糖25克。做法:将白茅根、芦根洗净沥干,横切成约2厘米段,置于容器内,放入净水1000毫升,文火煎煮约30分钟后滤出药液,放入冰糖搅拌后静置冷却,即可饮用。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适应人群:外感发热、口干、尿赤、烦躁,夏季暑热多汗、口干、心烦,肺胃有热之口干、口臭。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
茅根甘蔗马蹄水
材料:鲜白茅根50克,红萝卜1根,甘蔗500克,连皮马蹄500克。
做法:材料洗净,甘蔗砍成小段,对半再剖开,马蹄切去头和底部,红萝卜切成大块。所有材料放进锅里,放清水约8碗,大火烧开15分钟后,转小火再煮30分钟即可熄火。功效:退热解暑,利尿。适用:白茅根甘寒,甘能生水,寒能退热,在退热解暑的同时,又能防止人体的津液消耗太多。大热天要出门或者中暑不舒服时可以饮用。
特别注意:体虚、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
茅根赤豆粥
做法:茅根100 克(鲜品加倍),赤小豆50克,大米100 克。将茅根洗净、水煎取汁,加大米、赤豆煮为稀粥,分次服食,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湿;适应症:适用于女子功能性水肿、小便短赤、口干舌痛等。注意事项宜忌: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虚寒引起的出血、呕吐,湿痰引起的发热,溲多不渴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
建议咨询医师或药师的建议后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