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广州】南狮,广东人过年的极限运动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者隆重庆典,都能看到翻飞的狮舞表演助兴。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带来好运。初五开市时,也能看到精彩的舞狮表演!你对舞狮了解多少呢~

 image.png

去年,一部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更是让这项传统民俗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image.png

舞狮其实分为南北两派,咱们广东的南狮又被称为醒狮。南狮色彩相较北狮更为艳丽,五颜六色还带有很多装饰物,风格是抽象派,流行于华南地区、南洋及海外。

关于舞南狮的起源有不少传说,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南狮乃源自广东佛山某地。每年除夕,该地必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不断呼出“年年”之声。乡人故命其名为“年兽”。此年兽每年出现之时,不伤人畜,只到处嚼食田间蔬菜而去。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紥成兽头,涂以各色,再以各种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响器,伏於田间桥下,候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响器,声震田野,果然吓走年兽,不再出现。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舞狮表演的背后,却是舞狮者长期的辛勤训练,舞狮技巧中更是有着不少堪称惊险的高难度动作,堪称广东人民的极限运动。

舞狮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image.png

随着锣鼓的节奏, 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也是南狮中重“意”的舞法表现。

南狮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舞狮同场表演。南狮造型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醒狮表演的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image.png

广东舞狮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上桩”是舞狮里的精华操作,是狮子上山觅食的意思。桩有高低桩,如同大小山一样,桩与桩之间就有如山间、河流、悬崖。桩有21条,最低半米,最高三米,要在桩上自由跳跃,需要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两人的灵活配合。

 image.png

其中的“桩上坐头”这个动作,要求舞狮者在高高的梅花桩上,狮尾将狮头那人举起,坐在头上,除了考验臂力,马步扎得稳不稳,还得看平衡。即使如此,这还只是“上桩”舞狮的入门动作。

 image.png

而“壁虎功”则是狮尾部分的舞者钳住狮头舞者的腰,依靠手部的力量将他向下举,直至后者的脚踩到桩身上,而且还要求与壁面的角度大于60度,狮尾的腰还不能弯,若是此时狮子整体看上去有“凹凸”就不过关。

桩上“钳腰饮水”的操作模仿的是真实世界狮子上高山,趟水涧的动作,同样是在梅花桩上,狮尾舞者钳住狮头那人的腰,将他倒着甩了个近360度。这样的动作,充满力量,阳刚硬朗。

真正的广东舞狮能够有115种以上的高难度动作,全套下来绝对可以算是一项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