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贴秋膘”=多吃肉?错!

又到一年立秋时。立秋,揪着盛夏的尾巴到来,虽然名字有“秋”,但暑热不减,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农谚说“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此时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中午却依然炎热,小心“秋老虎”发威,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防暑降燥。

关于立秋,向来有许多有趣的仪式感,比如——贴秋膘,还有“立秋贴秋膘,一年病不沾”的说法。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贴秋膘”还有没有必要?怎么“贴秋膘”更健康?

“咬秋”之后“贴秋膘”
进入秋天之后,很多饮食习惯会随着天气的降温而改变,民间也出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习惯在此时吃上一口甜甜的西瓜或香瓜,寓意着啃去暑气,迎接丰收。 “秋季补得好,冬天病不找”,除了“咬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从清朝开始,民间习惯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因夏季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佳,若体重减轻则叫“苦夏”,就得“补”。清代《京都风俗志》中就写道:“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这就是“贴秋膘”的由来。不过“贴秋膘”不宜过分进补,避免上火或消化不良。 今年因有“俩中伏”,“三伏天”前后长达40天,所以今年的立秋时节恰处于“中伏”末尾,秋后尚有一伏。因此,在等待秋高气爽的同时,还要注意“秋老虎”的“热情”突袭,健康度秋。

“贴秋膘”保平安?

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现代人要谨慎贴秋膘。所谓“膘”,其实是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那层皮下脂肪,简言之,就是“肥肉”。“贴秋膘”的传统来自古时候的生活经验,那个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食物匮乏、生活条件艰苦。

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肉,羽绒服随便穿,空调、暖气也非常普遍,“过冬”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所面临的新的健康挑战,反而是“肥胖”问题。

如果这个时候还想着“贴秋膘保平安”,不论是吃红烧肉,还喝奶茶,你贴下去的“秋膘”,最后都会变成身上的肥肉。

如何健康贴秋膘?

到底如何“贴秋膘”更健康呢?关键是少贴能量,多贴营养。可以看看下面这份新·“贴秋膘”食谱: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选择新鲜应季的水果、深色蔬菜等,帮助身体多获得一些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

2)多吃粗粮、谷物

如小米、玉米、燕麦、红豆、绿豆等,少吃油炸谷类食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也有助保持体重和控制血糖等;

3)肉类应该“多白少红”

选择低脂肪的肉类,多吃鱼类、禽类等白肉,少吃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也要适量,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

另外,还可以趁着天气逐渐转凉但又没有到深冬的这段时间,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晒晒太阳,也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要知道,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肌肉无力、骨质疏松,老人更容易发生摔倒、骨折。

总的来说,贴秋膘可不要只想着贴能量了,多贴点营养才是关键,多吃点蔬菜水果,多吃点全谷物、豆类食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