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话科普】《空中科普》第三百五十五期,关于兔子的知识

由区科协联合区融媒体中心

联手打造的电台宣传栏目

《空中科普》第三百五十五期来啦

点击音频收听《空中科普》

让我们一起听《空中科普》

用科学的知识点亮生活!


农历兔年即将到来

我们本期来为大家科普

关于兔子的知识

“兔圆圆”

毛茸茸的外形,活泼治愈的萌态,层次分明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

它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拥有距今约6200万年的“兔祖先”的典型特征,更是暗示着过去300年兔形类研究中一个经典科学问题的重要线索。

640 (1).jpg

模鼠兔复原图。   古脊椎所供图

兔、鼠到底是不是一家

生活中,无论何时见到兔子,它们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时时刻刻都在咀嚼食物。这是因为兔子的门齿会不断生长,如果不能充分磨牙,门齿就会快速向外生长。过长的门齿会让兔唇无法闭合,兔子不能正常进食,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对科学家来说,这对门齿也相当重要。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兔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得以区分的标志性特征。

不过,在哺乳动物中,拥有终生生长的大门齿的,除了兔子外还有老鼠,所以兔和鼠一直被认为有密切的关系。李茜提到,早在1735年,现代分类学创始人、博物学家林奈就把兔和鼠一起列入了啮型动物。

“直到200年后,有科学家开始指出兔和鼠大门齿形态的差别,而且兔形类上颌的大门齿后还藏着一对小门齿,明显比啮齿类复杂。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二者更多的差异,转而提出兔和鼠之间是没有亲缘关系的。”

模鼠兔与东方晓鼠同“根”生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科院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华南“红层”考察,在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亚洲特有的哺乳动物群。

20世纪70年代,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队在安徽潜山的同一层位(时代为早古新世,距今约6200万年)发现了几件重要的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经过我国古哺乳动物学家、古脊椎所研究员李传夔的研究,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

经过详细的形态学研究,他发现安徽模鼠兔的特征与兔子十分相似,提出它可能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

2005年,Asher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文,在新生代早期,兔形类的祖先类型正是与啮齿类一起从其他有胎盘类动物中分化出来的。而这项研究也得到了2013年大数据矩阵分析结果的支持,兔形类与啮齿类的祖先类群直到新生代之初才姐妹分离,各自走上了独立演化的道路。

至此,“鼠兔同源”得以盖棺论定。兔子起源之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哇!

原来兔子的来源是这样的!

听完本期的《空中科普》

是不是又增加了新知识?
在兔年新春到来之际

《空中科普》祝大家

新春愉快!兔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