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话科普】《空中科普》第三百五十二期,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区科协联合区融媒体中心联手打造的电台宣传栏目《空中科普》第三百五十二期来啦

点击音频收听《空中科普》让我们一起听《空中科普》用科学的知识点亮生活!

01、虚岁的来历

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则是算上了怀胎十月的时间。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节点,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

远古时代的人过周岁还是虚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给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是没有“周岁”这一概念的。

官方层面如此,民间习俗又如何?

民国教育部1930年颁布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中,第一句话就说“我国旧习,计算年岁,都用旧历,所以所说的年岁,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

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把生日当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庆祝,并不将其视为年龄增长的节点,而全社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天一起“长大一岁”。

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历法出现之前,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农作物的成熟规律来纪岁(时间)的,十月作为丰收之时,被视为农业生产周期变更的节点,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互相祝贺长命百岁,热闹场面恰如后世之春节。

直到汉武帝改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成为了官方、民间通用的增岁节点,无论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元日赋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时的喜悦,还是白居易除夕夜发出“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的感慨,都是元旦增岁的真实写照。“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02、“务实之人,不整虚的”

虚岁的出现,是因为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手段,但又存在实际的计岁需求。但以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我们对于一个人年龄的掌控,完全可以精确到日常看起来甚至没什么必要的准度。

更何况,年龄问题并非个人私事,它关系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面临节点的时候,年龄的意义更加突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能入学,所以教育部规定只有当年8月31日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可以报名就读小学一年级,9月1日出生的孩子哪怕只差了一天,也只能明年再上。

除此之外,结婚、就业、参军、退休等等,无不对年龄有具体要求。

换言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虚岁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

虚岁也好,周岁也罢,人生当自在畅快,不该被数字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