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科普》第一百二十八期,痛风比容嬷嬷的针还厉害!?

区科协联合区融媒体中心,联手打造的电台宣传栏目——《空中科普》第一百二十八期来啦


点击音频收听《空中科普》,让我们一起听《空中科普》,用科学的知识点亮生活!


《空中科普》第一百二十八期


痛风就像容嬷嬷扎的针?


现在临床好多年轻人,要么膝关节疼要么踝关节疼。痛风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发病时就像被容嬷嬷扎了一针。


有人晚上正睡觉,突然感觉大脚趾头的“基层”关节处火辣辣一阵剧痛。疼痛可能过会儿就消失,可痛处的皮肤看起来却有些红肿。


如果不是你梦中掐自己,这种痛感就不是做梦。若是一晚上也就算了,但接连数日晚上发作,甚至持续好几星期,可就折磨人了。这种症状,就是传说中的“痛风”。


中国古人称其为痛风,是形容这种疼痛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一阵风。

 

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这种疾病的最早记录。到了古希腊时代,名医希波克拉底首先发现了规律:患者大都是生活优越的贵族,普通平民很少会得。由此痛风被视为“高大上”的病症:说自己得了痛风,好像就有点儿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且相传还有“不会中风(脑血栓或脑溢血)瘫痪”的好处。


得痛风虽然有了面子,但毕竟是疼痛难忍,患者常将其形容为“被魔鬼咬住了脚”。


你的骨节长了“针”


如今我们知道,人体内含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不仅能用来合成遗传物质,还在调节代谢中起作用。体内的嘌呤,一部分由自身生产,一部分从食物中获取。嘌呤的代谢,是先转化成尿酸,经血液循环运达肾脏,再随尿液排出。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嘌呤“收支平衡”,血液中尿酸浓度稳定。要是嘌呤代谢紊乱,产生过量的尿酸存积在血液中排不出去,就会形成“高尿酸血症”。高浓度的尿酸,在低温条件下就容易析出针状结晶。


虽然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针,但是疼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正是这些“小针”,在软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和剧痛。动不动剧痛还算小事,如果时间长了,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处沉积为“痛风石”,甚至会造成骨骼畸形。


痛风的原因,是尿酸在关节处析出形成晶体,最终引起炎症反应。


为何痛风处总在关节
尤其看重大脚趾呢?


因为那里的温度低:人体的关节部位,几乎是“皮包骨头”,覆盖的肌肉少,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就少;而且关节处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不高。晚上睡觉状态下,人体自动调低代谢频率,体温比白天又低了一档。就差这点儿温度,尿酸就可以结晶了。所以痛风总是入睡后、在关节处发作。而远离心脏的手指和脚趾,时常供血不足,温度更低些,所以成为痛风的重灾区。


以前人们犯了痛风,常会把整个腿包裹得严严实实,用保温缓解疼痛。


那么痛风到底怎么治呢?


一般初期只是有晶体析出,只要降低血液尿酸浓度,用药大都能将结晶溶解掉。然后只要小心控制嘌呤摄入量,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病情一般都能控制。可如果任凭酒肉穿肠过,长期积累出痛风石,就算开刀“刮骨”,关节也难保复原了。


“高嘌呤的饮食,吃的烧烤,尤其是动物内脏,还有海鲜、啤酒、火锅里面嘌呤含量也是非常高的。”